资讯
报考
查询
资料
独家
各省美术高考分站
美考首页 > 美考资讯 > 专业介绍
广告招贴设计
整理:中国美术高考网   |  来源:   |  作者:  |  发布时间:2014-04-24 15:43:23
分享到

广告设计首先应具有传播信息和视觉刺激的特点。所谓“视觉刺激”,是指吸引观众发生兴趣,并在瞬间自然产生三个步骤,即刺激、传达、印象的视觉心理过程。“刺激”是让观众注意它,“传达”是把要传达的信息尽快地传递给观众,“印象”即所表达的内容给观众形成形象的记忆。

所谓招贴,又名“海报”或宣传画,属于户外广告,分布于各处街道、影(剧)院、展览会、商业区、机场、码头、车站、公园等公共场所,在国外被称为“瞬间”的街头艺术。

虽然如今广告业发展日新月异,新的理论、新的观念、新的制作技术、新的传播手段、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,但招贴始终无法代替,仍然在特定的领域里施展着活力,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广告宣传作用,这主要是由它的特征所决定的。

招贴的特征和局限

招贴的特征

画面大:作为户外广告,招贴画面比各平面广告大,插图大、字体也大,十分引人注目。

远视强:招贴的功能,是为户外远距离、行动着的人们传达信息,所以作品的远视效果强烈。

内容广:招贴宣传的面广,它可用于公共类的选举、运动、交通、运输、安全、环保等方面,也可用于商业类的产品、企业、旅游、服务及文教类的文化、教育、艺术等方面,能广泛地发挥作用。

兼具性:设计与绘画的区别,在于设计是客观的、传达的,绘画是主观的、欣赏的。而招贴却是融合设计和绘画为一体的媒体。

重复性:招贴在指定的场合能随意张贴,既可张贴一张,也可重复张贴数张,作密集型的强传达。

招贴的局限

文字限制:招贴是给远距离、行动的人们观看,所以文字宜少不宜多。

色彩限制:招贴的色彩宜少不宜多。

形象限制:招贴的形象一般不宜过分细致周详,要概括。

张贴限制:公共场所不宜随意张贴,必须在指定的场所内张贴。

招贴设计的法则

新奇:虽然所有媒体都需要“新奇”,但招贴要求更高,因为它只是在“瞬间”发挥传达作用,特别需要视觉传达的异质点。

简洁:虽然所有媒体都需“简洁”,但招贴要求更高。因为它是户外广告,越是“简洁”的招贴,主题越突出,焦点越集中,内容越丰富。

夸张:因为招贴是在远处发挥强烈的传达作用,所以必须调动夸张、幽默、特写等表现手段来揭示主题,明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。

冲突:“冲突”也是对比,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形式节奏上的“冲突”;二是内容矛盾上的“加突”。

直率:艺术要求含蓄,招贴则要求直率。

招贴的设计步骤

在招贴设计的过程中,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:一种是设计前翻阅各类资料,挑选合适的形式、手法进行移植,改头换面地套用设计的内容。另一种是不找任何资料,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、激情、力量,再结合招贴设计的法则进行构思和构图。其结果,前一种显得拘泥而少灵气,模仿因素多;后一种创意明确,视觉流畅、饱满、生动、个性化强。虽然我们要提倡后一种设计法,但作为一名从没有学过设计的考生,要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学好招贴,只能采用第一种方法去借鉴别人成功的招贴,阅读大量的有关资料,从中掌握招贴的形式、手法的规律,让它变为自己的设计。

招贴设计的用色

色彩的刺激无论在人的心理或生理上都有重要的影响,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,为使忙碌的人们能在瞬间了解招贴内容,招贴色彩应多使用较为强烈的对比色调。所以,色彩对比是招贴设计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,其目的在于尽可能使主题形象鲜明夺目,在瞬间快速传递给广大观众,并留下深刻印象。通常有以下几种对比方法:色相对比、明度对比、冷暖对比、补色对比、面积对比。

色彩是招贴的“魂”,要象征化、联想化。如白色能联想到纯洁、神圣、优质,黑色能联想到严肃、触目,黄色能联想到快活、温暖,蓝色能联想到和平、安宁等。总之,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色彩运用的基础上,才能使设计的用色起到内外呼应的作用,达到招贴理想的宣传效应。

招贴设计的考题一般以公益广告与文化类广告为主。公益广告常见的主题有“节约用水”、“生态平衡”、“爱护树木”、“保护动物”等,文化类广告常见的主题有运动会、音乐会、电影节、服装节以及一些重大事件和节日。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作品,表现手法多样,可供考生参考借鉴。

扫码关注美考官微,获取各省统考信息
美术生的报考神器:美考网—美术高考报考指南

← 输入专业分,测测你想上的学校,需要多少文化分?
← 实时发布最新的艺考资讯,解读艺考最新政策、招生简章、录取规则。
← 解答在艺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全程提供艺考报考最佳方案。

免责声明
(一)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(二)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内容、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邮件:mkaocn#163.com (发邮件时请将#替换为@)